科学的励志和励志的科学
在大多数励志书里,中国强调人脉;日本强调“品格”;美国重视自尊和自信。但是其中道理大多都是不可重复和可检验的。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励志,只有你的理论具有普遍意义,你的成功才可以被复制。
一个比较成熟的励志理论是意志力。外向、内向、幽默、严肃与成绩好坏都没有影响,真正能左右学习成绩的只有自控。自控需要意志力,善于自控的人可以为长远打算而拒绝短期诱惑,实验表明,意志力是一种生理机能,用多了会疲惫。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 增加或减少消耗:
1. 人的意志力能量来自血液中的葡萄糖,所以喝含糖的饮料可以增加意志力。
2. 自我监视可以减少意志力的消耗。例如在房间里放一面镜子,让别人来监视你等。
- 消耗:
1. 做选择会消耗意志力。意志薄弱的时候不愿意做选择。(车辆销售的决策疲劳)
2. 冒险也需要意志力。没吃饭的法官批准审核的可能性更低。
3. 美女能降低男性的意志力。
- 提高意志力的上限:
练习做自己不习惯的事可以提高意志力。(自我暗示,打鸡血是没有用的)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刻意练习
训练方法很重要,坏消息是高水平训练的成本很高,好消息是各个领域的不同训练方法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在舒适区练习是生活,舒适区会让我们感到快乐,逃离舒适区很难,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甚至需要修炼。
在学习区练习,以舒适区为基础,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保持对生活的激情,不停的学习。
恐慌区是完全理解不了的区域,会耗尽我们的意志力。
2.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掌握套路)
基础训练很重要,在学习的时候,我们需要把内存里学习的内容重复联想形成知识和技能储存到我们的长期记忆中(硬盘,神经结构),小块逐渐够成大块,最终达成泛化性更强的知识。基础功很重要,否则构建的大块就会不准确;练习要有针对性(目标函数明确),否则就是浪费时间;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足够量的数据)。
3. 随时获得反馈
现在网课发展的已经相当成熟,网络上信息也很充裕,理论上说相比上学,自学似乎就足够了,但缺点是缺少老师的反馈。这就好比在学习区里学习,漫步,但你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不是对的。反馈有很多作用,指明方向(有可能自己走向恐慌区,而意志力不够放弃)、获取信息(旁人的视角有很大的信息:同行评议等),这就好比机器学习的时候,我们需要告诉训练器,测试集的标签,这样训练器才能向更好的方向迭代。
4.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刻意练习不好玩)
两点很重要,一起练习可能轻松些,但是只有单独练习才能快速进步;良好的学习环境很重要,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时间才是有效时间(建议不要在学习的时候听音乐)。
- 良好的学习环境
- 单独练习
寓教于乐几乎不存在,教育需要全面,而娱乐一定只关注其中好玩的部分,纪录片也是为了娱乐,更多的激发你学习的兴趣。练习需要重复,而重复一定不好玩。
待读书目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5. 谁愿意练习一万个小时?
外部刺激有短期的激励作用,但是不可持续(比如给优秀成绩的学生奖励)。
兴趣或许就是大师们的先天因素。先天因素是主要的,后天因素是次要的,后天环境对智力和性格的影响非常有限。
所以家庭和社会能为人才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提供能施展各种兴趣的环境。
最高级的想象是不自由的
初级想象力:“What if”游戏,如果老鼠会说话,如果老鼠能驾驶玩具飞机等等。
高级想象力:不自由,你必须构建一个完全自洽的想象世界。《指环王》、《哈利波特》的作者对欧洲神话有相当深的研究,各种魔法、种族和道具不能胡思乱想,必须符合一定的文化传统。《魔兽世界》也是一个长期有效的系统。真正的困难不是产生“怪异”的想法,二是产生“对”的想法。
思维密集度与牛人的反击
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获胜需要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地方。
接受信息的效率是可以量化的。思维密集度=准备这篇文章需要的总时间/阅读这篇文章需要的时间。
思考:合适的思维密集度?
上网能避免浅薄吗?
上网的动机:如果获得信息很容易,我们就会倾向于读短小而轻快的内容。各种短小的信息构成了一股期待--尝试--发现的快乐之泉(更加忽略过程,以为自己掌握,或者留给以后去掌握,但是很少会再回去了),以为自己掌握了很多。
网上阅读的缺点:
- 更多的超链接,更多的信息,需要我们不断做出选择,而做选择会消耗意志力;
- 工作记忆同时容纳的信息有限,网上阅读很容易被无关信息干扰(甚至广告),导致过载,阻碍我们把短期记忆升级为知识。
建议:
- 推荐RSS阅读器,网上阅读的要点在于选择和过滤,学会订阅精选的播客,访问专门的论坛,从而排除无关信息。
- 知识是有等级,结合上面的思维密集度,上网的关键态度是要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做各种超链接的奴隶。能够以不同速度读不同等级的内容是最有用的阅读技术。
用强力研读书
参考书目:《如何阅读一本书》
思想类书籍(非专业著作,写给非专业读者的非小说类书籍),新增强力研读,目的是在一本书中挖掘到最大限度的收获。
新书要读两遍
好书一遍不可能掌握精要,反之这本书也不值得强力研读。第一遍是正常通读(值得时不时停下来思考的书才是好书);第二遍需要写下读书笔记,专注思想脉络。第一遍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是为了跳出来。
好的读书笔记:
- 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 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 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 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与作者互动对话,多读书,读书越多,就会读书越快,感受人类知识的进步。
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三个竞争故事
第一个故事:德鲁克在通用汽车(GM)发现了成功的秘密--分权思想。GM没有采纳改革,而日本的丰田采用后迅速崛起。
第二个故事:1950-1990年的质量革命,朱兰和戴明发现了80/20法则--质量损失不是均匀地分布在所有环节之中, 只要你改正其中20%的错误,就能解决80%的质量问题。美国人没有认同,但日本人认同。思想来自美国,但是日本人引领了质量革命潮流。
第三个故事: 美洲杯帆船赛1983年美国队长本来跟着澳大利亚变就一定会赢(哪怕你的选择是错的,因为我领先),然而美国队没有跟着变,最终卫冕失败。
创新伴随着风险,大公司更倾向于稳定发展(If it works, don't fix it!),而落后的公司反而可以冒这个险(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领先的公司需要做的就是把那些已经被别人证明是好东西的技术迅速普及和产业化(比如收购)。而远远落后的公司要敢于改变游戏规则,改变商业模式,“根本性”的创新。
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损失厌恶:当面对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局面时,我们对损失的厌恶超过对获得的喜悦。丢100块钱的悲伤需要捡200块钱的快乐才能抵消。
创业者的一个素质就是明知道很可能失败却还要干,他们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善于计算概率,而是因为他们过度自信。事实上创业成功的概率非常低。这个世界是属于爱冒险者的(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夺魁者本色
睾酮:影响一个人喜不喜欢竞争。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睾酮水平跟她无名指和食指的长度比。无名指比食指越长,一个人就更喜欢竞争。(男人在决定参与竞争之前并不在乎风险,可是竞争中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女人却总能合理评估竞争风险,一般不爱竞争,但是一旦参与了,就算遇到挫折也常常能坚持下来--最牛女生宿舍)
COMT基因:影响一个人面对竞争压力的状态。
COMT基因是一种酶的编码,这种酶有两种变异类型,一种产生快酶,能够快速清除大脑前额皮质中的多巴胺,一种产生慢酶。快酶对应着临危不乱,慢酶面对压力容易多巴胺过多,导致自己惊慌失措。一种称为战士,一种称为颤士。前者适合有限博弈,比如体育比赛。后者适合无限博弈,讲究持续力。
打游戏的三个境界
- 第一个境界是好玩:“现实感”、“超现实感”、“随机”都会增加游戏的可玩性。第一个境界里游戏是他们生活中的消遣和点缀。
- 第二个境界是追求成就感:沉迷其中。游戏中有两点会让人沉迷,第一是付出就有回报,第二是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回报是即时的(这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少见)。小商贩可能在工资更低的情况下加班加点,根本的技术原因就是因为反馈即时。如果在游戏中陷入即时正反馈系统不中不能自拔,你会获得更大的乐趣或痛苦。
- 第三个境界是更高的境界:体育和科学的境界。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快感,二是更高的技艺水平,是艺术。
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
靠什么关系,不是靠亲朋好友的强关系,二是靠弱关系,弱关系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不在你当前的社交圈里。弱关系能够给你提供一些你不知道的信息。其真正的意义是把不同的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人脉的关键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触多少圈外的人。(如果一个特征没什么波动,它也提供不了什么信息)。联系的关键不在于人数的多少,也不在于联系的频繁度,关键是阶层的多样性。说白了,强联系告诉你的有用信息,你自己本来也有可能发现;而弱联系告诉你的有用信息,他要没告诉你,你恐怕就发现不了(别跟熟人合伙)。
超强记忆力是邪道功夫
- 正常人要是愿意练,也可以练成很强的记忆力,发挥想象力,空间记忆(占用更多内存,记忆也更深),但是并没有特别的用处。
- 有一些病如“学者综合征”、“阿斯伯格综合征”,社交表现为自闭症,但是在某一方面的认知能力却超乎寻常。前者擅长音乐和算术,后者在视觉和背诵方面表现出色。美国人金匹克比自闭症更严重,他的大脑中没有胼胝体,左右大脑交流不畅。这使得他能同时阅读两个书页,记忆力超强。但是他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且不能理解自己记忆内容的意思。
- 记忆是有限的,不完美的记忆可以忽略细节,抓住要点。把大脑从不重要的细节中解放出来,我们才能去想更重要的事。(类比听觉非常敏锐的人,会觉得生活嘈杂;有舍才有得)
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
- 当记忆的知识有结构、有联系的时候,可能存在巴拉德效应(记忆增强)。杂乱无章的信息就更符合遗忘曲线。
- 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
存储强度决定了这个东西是否进入了你的大脑,只增不减;提取强度,决定了你能不能把它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复习,提取强度就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弱。你对一个东西接触的次数越多,存储强度就越高。你对一个东西想的次数越多,提取强度就越高。提取强度越用越高。每一次提取记忆,提取强度就会增加;而且因为这个记忆在你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所以存储强度也增加了(解释巴拉德效应)。例子 存储强度 提取强度 父母 高 高 多年不见的小学老师 高 低 新认识的邻居 低 高 几年前只有过一面之交的人 低 低 -
考试是最好的复习,联想Anki的记忆算法:多复习,每次都增大复习的间隔。
- 突击式学习的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不够高。慢慢学间隔式读书才是好办法,所以同一时期内交叉学习几门课程是不错的选择。而工作不一样,工作强调专注,每次最好干一件事,不同事情、不同项目之间的转化成本太高。
“创造性思维”的三个迷信
- 尤里卡时刻
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下的“突变”,体系越大,“突变”的范围就越大。尤里卡时刻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读者或者记者更专注最有戏剧性的那一步。 - 汗水重要还是灵感重要?
别指望灵感,应该指望汗水。“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
“想法-验证”这个动作才是搞科研。灵感并不值钱。成功其实是失败的副产品。只有成功的被记住了,形成了一种偏见。天才和奇思妙想,被高估了。 - 小孩的创造性和专业的创造性
离奇的灵感有更大的戏剧性。但离奇的想法失败的可能性更大。真正的创造力不但要求新颖,更要求正确和游泳。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是“生之有根,长之靠谱”--他们是现状的一个邻近的可能。鼓励入门,鼓励尝试,鼓励失败,而不是鼓励天马行空的妄想。
到底什么是发散思维
参考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有在线课程《learn how to learn》
1. 两种思维
- 集中思维:集中在大脑的一个区域处理,如果问题的解决方案在那里,那大脑很快就能解决它。反之,很难跳出来得到答案。这也是集中思维的弊端“定式效应”(当局者迷)。
- 发散思维:更加发散,全局思维,没有限制,容易获得灵感。
2. 怎么发挥发散思维的作用
- 什么都不想
洗澡、散步、冥想、钓鱼,更容易让人处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有助于将集中思维学习的知识连接到一起,形成更大的块。
- 给点时间
给大脑时间去建立新连接的过程,就像举重,你得给你得给肌肉生长的时间。
- 两种工作记忆
集中思维是在短期记忆(内存)里强化信息。而发散思维是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的通道。这应该是真正的劳逸结合。
Comments |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