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思维
“反常识”思维
- 潜意识、直觉、经验(常识):生活环境,成长经历,认知限制,快速反应能让我们更快做出选择来,也有可能是不易改变的刻板印象。但不代表这就是最合适的。比如飞机的死亡概率远低于汽车,有机食物并不比普通食物更健康等。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数据的力量。
- “杀死一个人是悲剧,杀死一万个人是统计数字。”
- 相比简单的统计数字,具体的故事,详细的描述,更具画面感,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想象和共情(煽情)
- 一个人的交际圈有限,一般不会超过200人(邓巴数),从个人经历上看,一般人没有经历过大范围死亡的情境,缺乏与上千人共情的能力;相比而言,个人的死亡案例与“自己”更强相关,更真实
- 生活群体越小,成员彼此依赖度越高,相互就越关心。反之,群体越大,彼此依赖度越低,就越冷漠。(个人的力量难以帮助,从众觉得是集体的责任?)
- 生活一直在trade-off,需要我们做出选择和妥协,而仅仅依据“常识”的快速反应已不适应现在更复杂社会生活的需要。
瞎扯:
- 心理学研究出的结论很多都是我们知道的常识,可是就算是常识,要坚持做也好难,比如早睡早起,作息规律。
- 我不喜欢作者文中对文人,理工科男的区分,这本身就是一种刻板印象。
- 快速-长远;直觉-理性;
待读书目《思考,快与慢》
别想说服我
- 我们天生爱说服他人,也就是我们更容易陷入律师机制-先有结论再去找证据。相对应的,科学家机制是先有证据再下结论。律师机制更有可能造成先入为主,固执。
-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电视节目很垃圾,实际是他给了观众想要的东西,迎合和肯定了人们已有的观念,相比给观众事实更能赚钱。文章标题也是一样的道理,也仅仅因为A/B testing后发现这个标题的点击率更高。
确认偏误: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
- 完全一样的“性格概况”,学生们也会纷纷表示这个概况说的就是自己。
- “星座和性格”理论
逆火效应:当人们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被强化。(你越想说服他人,他人就可能越坚持自己。劝爸爸不要吃太多猪肉,劝爸爸戒烟......)
确认偏误容易造成观念的两极分化:
- 苹果和安卓的阵营
- 是否支持禁枪
建议: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
真理追求者
如果我们是诚实的真理追求者,我们终将能够达成一致。科学家是真理追求者,搞科研的一大乐趣就是被别人改变想法。
联想:
- “强观点,弱立场”(strong opinions,weakly held):不管什么事情,我都会凭直觉得到一个结论,这就是“强观点”;只要有任何与结论相悖的科学信息,我就会修正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弱立场”。
- 观点正确的人:如果一个人经常改变自己的看法,更可能得到正确的观点。今天的看法与昨天完全不同,这是很好的事情。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不值得赞许。
最简单概率论的五个智慧
- 随机
有些事情的发生,跟它之前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没有因果关系。比如彩票中奖,无法预测。成功的部分也有侥幸的部分,学会感恩。(运气也是成功的一部分) - 误差
误差无法避免。多次测量取平均可以减小误差。学会忽略正常范围的误差,例如波动。 - 赌徒谬误
赌徒谬误指的是赌徒认为前面多次出现的号码不会继续出现。而事实是赌博是完全独立的随机事件,下一把的结果跟以前所有的结果没有任何联系。 - 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
当数据足够多的情况下,你可以找到任何自己想要的规律(无中生有)。例如彩票无规律,圣经密码,用机器学习的术语讲就这种规律泛化能力很差。 - 小数定律
当数据量较小时,数据表现出的规律有可能来自随机(注意确认偏误)。例如哪一只乌龟预测世界杯的比赛结果,事后诸葛亮我也行。
一颗阴谋论的心
- 合理评估阴谋论发生的可能性
1)明年北美会发生异常淹死一千人的大洪水。
2)明年加州地震,导致一场淹死一千人的大洪水。
2)比1)更合理,但它的可能性更低。增加细节也许可以增加合理性,但是一定会减少可能性。 - 儿童的世界里不存在随机现象,一切都是有目的的。比如“树生产氧气是为了让动物呼吸?”。科学的标志是对世界的运行给出一套纯机械的机制。自然没有目的,人类社会的很多现象往往也没有什么目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更多是自我鼓励,安慰剂效应罢了。
健康的经济学
大多数的人的大多数工作是做了计算的,更高的收入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只要换的值。五年收入换一年生命,是墨西哥妓女健康风险的价值。事实上,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人,相对生活会越强调工作优先。
Comments | NOTHING